酒精发酵是酿造果酒的核心环节,其温度控制和翻拌操作直接影响发酵效率、风味形成及酒体质量。以下是具体控制要点及操作建议:
一、酒精发酵的温度控制
1. 温度范围及影响
最佳温度:25-28℃
酵母活性:此温度区间是酵母(如高活性干酵母SY)的适活动范围,能高效将糖分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。
风味物质生成:适宜温度促进酯类、醛类等风味物质的合成,使果酒香气浓郁、口感醇厚。
抑制杂菌:高温可抑制部分杂菌(如乳酸菌、醋酸菌)的生长,减少发酵风险。
温度偏差的后果
温度过高(>30℃):
酵母活性受抑制,甚至死亡,导致发酵停滞或产生苦味。
加速果酒氧化,使色泽变暗、香气流失。
温度过低(<20℃):
发酵速度缓慢,糖分转化不完全,残糖量高,酒体甜腻。
杂菌易繁殖,可能产生酸败或异味。
2. 温度控制方法
发酵初期(1-2天):
无需刻意控温,利用酵母自然产热使温度升至25℃左右。
若环境温度过低(如冬季),可用保温材料(如棉被、泡沫箱)包裹发酵容器,或置于暖气旁(保持20-25℃)。
发酵中期(3-5天):
每天监测温度,若超过28℃,需采取降温措施:
物理降温:在发酵容器外包裹湿毛巾,通过水分蒸发吸热降温。
环境调整:将容器移至阴凉处(如地下室、空调房),避免阳光直射。
发酵后期(残糖<1%):
温度可适当降低至20-22℃,促进酒液澄清和风味融合。
二、酒精发酵的翻拌操作
1. 翻拌的目的
促进糖分溶解:将沉底的糖分和未破碎的果肉翻至液面,确保酵母充分接触发酵底物。
释放二氧化碳:发酵产生大量CO?会聚集在液面形成气泡层,阻碍氧气交换,翻拌可打破气泡,防止酵母因缺氧死亡。
均匀发酵:避免局部温度过高或糖分浓度不均,导致发酵不彻底或产生异味。
抑制杂菌:翻拌可减少液面与空气的接触面积,降低杂菌污染风险。
2. 翻拌的时机与频率
发酵初期(1-2天):
酵母处于适应期,活动较弱,无需翻拌。
发酵中期(3-5天):
翻拌频率:每天2次(早晚各一次),每次翻拌时间约30秒。
操作方法:
用消毒后的长柄勺或搅拌棒,从容器底部向上翻动酒液,避免剧烈搅拌导致氧化。
翻拌后立即密封容器,防止空气进入。
发酵后期(残糖<1%):
酵母活性减弱,翻拌频率可降低至每天1次或隔天1次,直至发酵完全停止。
3. 翻拌的注意事项
消毒工具:翻拌前需用75%酒精擦拭搅拌工具,避免引入杂菌。
避免氧化:翻拌动作要轻柔,减少酒液与空气的接触时间,防止氧化导致色泽变暗、香气流失。
观察发酵状态:
若翻拌后酒液产生大量泡沫或异味(如酸味、腐臭味),可能是杂菌污染,需立即停止发酵并处理。
若发酵缓慢或停滞,可适当提高温度或补充酵母营养剂(如磷酸铵)。
三、温度与翻拌的协同作用
高温+频繁翻拌:
适用于高糖分果酒(如荔枝酒、葡萄酒),可加速发酵,但需严格控温(≤28℃),避免酵母过热死亡。
电话:15826091745 公司地址:重庆市九龙坡区石坪桥东

渝公网安备 50010702504370号